站在当代读经典,鉴古观今寻根源
——《庖丁解牛》教学反思
谭欣梦
《庖丁解牛》是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课文,本单元选取了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庄子》中的经典篇章,以及《左传》《史记》的精彩片段。《庖丁解牛》作为一篇寓言体散文,语言优美,生动鲜活。庄子以故事的形式表达了道家顺应自然、依势而为的处事思想。在教学中,教师要着重带领学生分析文本内容,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中心思想,才符合单元教学要求。另外,教师还应带领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经典的当代意义和价值,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,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,增强文化自信。
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探讨本文“道”的内涵,探究作品的当今意义。《庖丁解牛》蕴含深厚的道家思想,庄子所代表的道家学派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与儒家大不相同,所以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在文意解析的表面,应当深入文本内涵,探讨其中精神要义,明确庄子道家思想与现实生活、国家发展的联系。展现古代经典的当代价值,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,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。
在《庖丁解牛》的教学中,我们很容易陷入“熟能生巧”这个观点,认为庖丁能够游刃有余地将牛分体,成为了一代大师,就是因为数十年的实践。如果从“熟能生巧”去分析课文,那么其中观点就和欧阳修的《卖油翁》观点相近:在本职工作中,踏实用心,经过时间的洗礼,技艺变得高超。其实不然,在《庖丁解牛》中,庄子还强调了“依乎天理,批大郤,导大窾,因其固然,技经肯綮之未尝,而况大軱乎”,想要由良庖成为族庖,再由族庖成长为大师,除了时间、技艺,还需要的是对职业的灵敏度、对专业的深究、反思、探讨,最重要的是遵循自然规律,了解牛的生理构造,完全顺着牛天然的骨节肌理,在空隙处下刀,绝不勉强硬砍,这样才有可能成为技艺高超的人,这也印证了庄子之理“以无厚入有间,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”。
在完美地将牛肢解之后,庖丁收获的是“踌躇满志”,收获了的是世人的惊叹与赞美。所以想要做好一件事,想要获得最好的结果,那便是要顺应客观规律,利用规律,因势利导,找寻适合个人自我救赎,自我保全的方法。
当然,庄子的“顺应自然”,道家的“无为”,并不是无所作为,而是适合个人的生存方法,不过度追求、为难自己。我们不可以安于现状、无所追求,想要不过度追求、为难自己,有一个大前提,那便是:遵循社会发展的节奏,与时代共同前进,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,让自己内心轻盈满足,而不是成为社会的蠹虫,阻碍社会进步,所以“顺应自然”的“无为”不是“佛系”“躺平”“摆烂”。作为课文教学,教师亟需在课堂上与学生探讨该问题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、世界观、价值观,成为更好的新时代少年。
鲍鹏山在散文《庄子,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》中写道:“是的,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,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,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。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,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?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。”在鲍鹏山的眼里庄子是孤独的,但是我认为现在的庄子,他不是孤独的。庄子的“无为”思想看似消极,实则是人类心灵带来了缕缕清风,他的思想给中国的古代知识分子一片自由呼吸的空间,也给当代处于紧张焦虑的生活的人们一份舒爽。我们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,不断努力,为更好的社会出力,但是在奋斗之后,我们依然可以为自己寻求一片安宁,让自己暂时休息,享受世间美好。不内卷、不苛求,尽自己的能力做自己的事,只要一切都好便是最好。
站在当代读经典,鉴古观今寻根源,庄子坚守内心的执念,为人们疗愈伤痛,寻找思想根源,用经典看现代,这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,就是传承的意义。
上一篇:
下一篇: